Skip to main content

藥物性肝炎簡介

什麼是藥物性肝炎?

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藥物而引起的肝臟功能損害,所以又稱為藥物性肝損傷(drug-induced liver injury, 簡稱DILI),是肝臟損傷常見的原因。不過診斷卻相當困難,在臨床上必須先排除病毒性、脂肪肝和酒精性等各類肝炎後,才會考慮是否為藥物所導致。

臺灣肝病以病毒性肝炎為多,但歐美則較少見,反而藥物才是引起他們急性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的最主要因素,尤其是美國,幾乎一半以上的急性肝衰竭患者都是因藥物所引起,其中又以普拿疼居多數。

為什麼藥物會引起肝臟傷害?

藥物口服後會有一連串的代謝過程,並會產生代謝中間物質,如果代謝中間物質沒有問題,就會經消化系統排泄到體外;但是有些藥物所代謝出的中間產物,會對肝臟細胞造成直接破壞

以臺灣為例,部份藥物如治療結核病的藥物(Anti-TB agents)、中草藥、止痛藥(NSAID,如普拿疼)、抗生素(Antibiotics)、麻醉藥(Anesthesia agents)、抗癲癇藥(Anti-convulsants)等是較常見的,因此用藥之前一定要確定是否會有肝損傷的警告標語,同時也要注意藥物間的交互作用,避免加速肝損傷反應。

藥物性肝炎症狀

藥物引起的發炎症狀與病毒性肝炎差不多,但多是以急性肝炎為主,慢性肝炎較少見,除非患者持續吃那一種會引起肝損傷的藥物,才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炎,甚至出現肝纖維化、脂肪肝、肝硬化、膽汁滯留等症狀。

值得慶幸的是,初期輕微的藥物性肝炎只要停藥就可能回復正常的肝功能,因此多是嚴重如猛爆性肝炎的患者才會到醫院診治,也造就了每個患者發病歷程長短不一的特性,短如幾個小時,長如幾個月都有報告。

藥物性肝炎治療

藥物性肝炎的治療,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引起肝損傷的藥物並停止服藥,多數人在經過停藥後,應該都能回復穩定;此外,適當休息、補充高蛋白食物,都能加速肝臟再生復原機制,盡快修復肝臟。若是因服用普拿疼而造成中毒的肝臟損傷,現在則有解毒劑如N-acetylcysteine(NAC,N-乙醯半胱氨酸),可提供保護肝臟的抗氧化物質,以維持正常肝臟運作。但如果發生如猛爆性肝炎等較嚴重的患者,則可能需要肝臟移植,才能救回其性命。

藥物性肝炎檢驗

根據國際臨床統計,估計藥物性肝炎約佔藥物不良反應的6%,是藥物下架最常見的原因;而從社區發生急性肝病或黃疸的患者評估,則藥物性肝炎患者約佔了5%。

只是由於藥物性肝炎並不像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一樣,患者必須接受定期檢驗追蹤,多是患者都是出現黃疸或有明顯不舒服的症狀時,才會主動到醫院就診,因此樣本數並不多,我們大膽估計,實際上發生藥物性肝炎的比例應比5%還要多。